MBTI、星座與標籤,來說說我的工作界線

這幾天,threads上出現了幾篇關於MBTI的熱烈討論,是關於「16personalities網站」中MBTI測驗結果的信效度,其實國外的論壇早在幾年前就開始討論MBTI vs Big5兩種測驗的異同。
有幾種不同的聲音,認同MBTI的人認為這是依循榮格的脈絡,有人認為該網站是免費的測驗,因此做了調整,某部分不認同的人則是高喊「偽科學」。
無論是哪一種觀點,我們可以先來看看16personalities.com網站中的一段聲明提到:
There are two ways to handle hard questions abou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 organization can protect itself from scrutiny by making itself appear reliable, usually by making you pay to even take their assessment, with the claim that cost = quality. This doesn’t stop them from having a quality product, and it doesn’t mean that what they offer won’t impact your life for the better. But you can’t know until you pay – and it’s also easier to convince someone that what they’ve bought is good enough once they’ve already parted with their money. The other method is for an organization to open itself to the community, making its tools and information accessible and accepting feedback from many sources.
顯然,如同諸多議題的討論,往往是雞生蛋、蛋生雞的不同視角。 要真正地討論信效度也許要先從統計學開始說起,所以不是本篇的重點。這裡節錄另一段網站中的聲明,也是大家歧異討論的關鍵:官方明確表示這份測驗排除了榮格的理論概念。
However, unlike Myers-Briggs or other theories based on the Jungian model, we have not incorporated Jungian concepts such as cognitive functions, or their prioritization. Jungian concepts are very difficult to measure and validate scientifically, so we’ve instead chosen to rework and rebalance the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called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 model that dominates modern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research.
我自己本身非心理相關科系出身,無法對此做出脈絡化的評論。近期,我對於「理論依據的重要性」有了一些反思,在我個人接受的NCDA生涯諮詢訓練中,非常強調依循「理論依據」的諮詢歷程,即便認為自己讀了足夠的資料,督導過程中也依然受到不少嚴謹的修正。
還有一次,是與藝術碩士背景的朋友討論藝術x生涯的課程發想,朋友提出了這樣的命題:這些課程聽起來很棒,可是如何依據理論提出對於學員的效益? 這兩段經驗,無論立場,讓我試著在輸出時先「停一下」,這個「停一下」得以重新組織架構,或者想想我是誰?這是我真實的觀點嗎?何以想要加入這場討論?
—
好了~講了這麼多,回到這次的主題「MBTI、星座與標籤」。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股流行,告訴別人自己的MBTI分類成為一種認識新朋友時自我介紹的標配。當代的流行文化很棒,這讓我想起了,曾幾何時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喔~那是個還需要撥接上網的年代XD 當時流行星座調查大家在香水味道筆記本用閃著亮粉的七彩原子筆寫下星座,閱讀星座專欄確認誰跟誰適合當好朋友。作為落在兩個星座交界的人,又或者說可能是叛逆性格使然,當別人問起「你是什麼星座?」時,我總是笑而不語,內心總是好奇而困惑,世界上80億的人類,真的可以被分成12種樣貌嗎?
曾經聽過一位諮商心理師,講述著一段工作經驗。 約莫是晤談的第2次,來訪者帶著一份從醫院取得的心理衡鑑報告進到了諮商室。「你就在我面前,何以想要我透過這份報告了解你呢?」心理師溫柔地說。
在我自身的實務工作經驗中,也曾遇到過幾位來訪者在第2次諮詢之前,告訴我「這是我的MBTI測驗結果」,每次這個時刻心中就會想起那句話。 「你就在我面前,何以想要我透過這份報告了解你呢?」
我並不是不認同量化數據測驗結果,只是每位助人工作者會有自己信奉的世界觀。相反的,我自己工作界線滿明確的,無非是因為慎重地看待諮詢師與來訪者的合作關係,一份測驗中的信效度,除了測驗設計是否具有理論基礎實證外,施測過程中仍有許多需要掌握的細節,貿然解釋測驗結果對來訪者來說並不妥善,一方面太輕易地看待諮詢師的專業,另一方面甚至太輕易地標籤化自己。
事實上,在實務工作現場,我很樂意聽聽你自己對測驗的看法,比起測驗的量化結果去標籤你是誰,我更重視來訪者的敘說。
因為,是這些舉足輕重的生命經驗,讓你成為現在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