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種有效的充電方法?

來說說「有效的充電的方法」!倒也不是有什麼方法是無效的,而是思考著什麼才是因應自己而生的充電方法呢?充電,是小島中重要且必要的魔法之一。
—
最近真是忙得不可開交呢!各種身份角色蠟燭多頭燒,即便是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偶爾也會遇上情緒及永遠解不開的難題,這似乎是三十幾歲人容易經歷的情景(?)三十歲過後被時間的洪流逼著前進,慘綠青春的充電方法不一定管用,更精準地說,是想做卻做不到,需要更有效率的方法!升級前我們先來解構以往的經驗。
這才回想起小時候搬過很多次家,住最久的那棟建築物並不是很高的樓層,在一個相對寧靜的住宅區,房子座落巷子底端,周邊有許多田地與樹蔭,夜晚打開窗戶會呼吸到植物的氣味,能看見遠處的燈火與星光點點,涼涼的風在閉上眼睛後迎面而來。高中開始聽搖滾樂,無論是戴上耳機掉進自己的世界,抑或走入演出台下的人群中,音樂是一個氣泡,把自己緊緊包住,感受此刻的呼吸心跳;而某一天起,我開始注意到自己看建築展或設計雜誌時,很容易在模型空間中漫遊到了另一個平行宇宙,深深著迷。
—
回到我的標題,就需先談到做一對一諮詢時,我最常使用的工具之一,是以阿德勒學派為基礎運用日常興趣探索的《尋嘗日》。非常喜歡其中帶著「適應」的意涵,與來訪者一起看見個人特質中的過與不及,更重要的是從生活興趣中探索出提示。不難想像作為「創作型+內省型」並列高分的我,從小到大的充電方法:城市風景、搖滾樂、獨處、看空間設計。這是不是意味依循著自己的特質就可以找到有效充電的秘密?
—
和同事一起出差的路上,聊到了此刻的我們,成為這個社會的中間階層、公司組織中的中階主管、家庭中的核心角色,慢慢能用更成熟的視角理解輕重緩急與優先排序、開始閱讀事情背後的關鍵價值,甚至與新夥伴們經(ㄧˇ)驗(ㄌㄠˇ)分(ㄇㄞˋ)享(ㄌㄠˇ),接受相左的立場存在。大概是長大後才體悟起起伏伏是正常現象,與我特質截然不同的同事説,因應起起伏伏的充電方法是和家人一起到遙遠的國度旅行,若是我跟一群人一起旅行極高機率是反效果。這讓我想起日前轉傳的影片中,方序中老師更是直接說他壓力大就擼貓XD
最近我因應時間籌碼,找到最有效率的方法是:看日本建築師事務所或室內設計公司的一戶建導覽影片,對一個創作型+內省型的建築人而言超級療癒!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