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ptabase是我的精神時光屋
這段時間有個讓我沈迷的魔法~來分享我近期的精神時光屋。
這篇文章會分成四個部分:
1. 因為計畫性偶發事件遇到了這個軟體
2. 透視聰明人的大腦
3. 知識解構的三步驟及我的開竅?
4. 真正進入高效的工作心流
整體來說,想與你分享的是我突然找到精神時光屋的過程發生了什麼事!
(連介紹精神時光屋都不小心掉進精神時光屋之中,寫了兩倍量的篇幅…請小心服用)
—
《靈魂急轉彎》這部皮克斯電影想必許多人喜歡吧?有一幕,主角Joe在演奏音樂時進到了自己的小宇宙中,我們說,那個小宇宙就是所謂的「心流狀態」。談到心流狀態,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在《心流》一書的開始就提到:
我們一定也有過這樣的經驗,雖然置身各種不知名的力量,但是我們仍感受到事情都在掌控中,自己就是生命的主宰。在那種偶發的情況下,我們會感到一陣心曠神怡,那種深沉的喜悅,讓人久久不能忘懷,並且在記意中留下重要指標,認為人生理當如此。這就是最優體驗。就像一位揚帆前進的水手任憑海風吹拂他的頭髮,駕著神駒般的船隻隨波浪奔騰——船帆、船身、海風與大海的輕聲哼唱聲合為一體,有如血液般在他的體內流竄。
沒錯,所謂的心流狀態,白話文就是精神時光屋!(哪裡白話XD
開始有了「島之再造」的品牌雛形之後,一直有很多想法與靈感,痛點卻是一邊上班之餘不容易專注地把一切事物串連。直到遇到了Heptabase,凌亂的思考開始有了轉機。
我怎麼遇到Heptabase的?
這得題外話先說說「計畫性偶發事件」的概念,大概就是每次在找些什麼的時候,那個「something」就會出現!某一天我看見「雷蒙三十」的雷蒙分享了自己使用Notion與Heptabase的不同應用場景,已經研究Notion大半年、雄心壯志要把Notion在需求內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我,很好奇Heptabase是什麼?
那股好奇心推動著我前進。在Google上搜尋Heptabase時,馬上出現的是創辦人Alan詹雨安的故事,我自己大學時期也曾經接觸過教育及共學團體,對於體制內外的困境很有感,很快地就被他的生命歷程吸引。回到軟體中,Heptabase有個對我而言最大的優點是「文件與文件可以變成心智圖」!不用像是Notion需要如此結構化地思考,超級適合發散性思考的我,想到什麼就寫在對應的地方,或者單純地記下來不歸類也可以,輕鬆不少。
關於知識解構的三步驟!
申請軟體試用後,最初出現的是Alan的三個軟體教學影片,與其說是軟體教學影片,我認為更像是一個聰明人解構自己的大腦給你看!我從小到大都不是懂得讀書技巧的人,常常都是用笨方法硬幹,看見聰明人分享自己的思考脈絡總會有一種大開眼界的感覺~「哇!原來世界上有人是這樣想事情的!」
我看見Alan自己在軟體上的應用步驟如下:
- 廣泛收集各項知識
- 擷取重點成素材
- 將相關知識素材歸納思考
這樣的方式,不就跟設計方法中的「收集-解構-建構」三個步驟一樣嗎?甚至Alan分享了自己如何用這個方式開發產品及管理公司。雖然市面上有許多卡片筆記術相關的書籍,但我認為學習技術與學習技術背後的靈魂還是有極大落差。使用這套軟體就像是跟著一位有經驗的教練,重新用高效的聰明大腦思考你感興趣的事情。
附上三支前導影片: (內有中文CC字幕)
1.《Heptabase Fundamentals 101: Sense-making with whiteboards》
https://youtu.be/HgvR2QkfwG0?si=cpxlfrD6aqoozwps
2.《Heptabase Fundamentals 102: Organizing topics with nested whiteboards and tab groups》
https://youtu.be/zlGRxZHlDgM?si=Mdf378PnaWYJInRt
3.《Heptabase Fundamentals 103: Managing card databases with tags and properties》
https://youtu.be/4kwIfzIJ0o0?si=NI-xCkvzWQ824CYz
實際上,前導影片中有提到這套軟體在開發的階段就定位成「學習軟體」而非「筆記軟體」。看完三支影片之後,我才稍微理解tag、分群分組這些常見的筆記整理方式,都跟我想像中的用法有些差異。有些時候我覺得這些是雞生蛋蛋生雞的道理,沒有對錯,端看你在什麼情境脈絡下使用這些工具。
接著,我開始架構自己的筆記框架,並且行動整理自己腦中的思緒。也非常佩服一個腦中脈絡清晰的人如何構思自己的商業模式,創辦人實際展現了產品的價值,認為這也是打造品牌行銷非常重要的行銷概念。
回想曾經有一段時間,我討厭那些做筆記的行為,覺得這根本就是用「我很認真」來欺騙自己,用「我很認真」來掩飾自己總是沒有進步與成就。現在才發現,那些筆記或許是缺少工具與引導。我試著重新理解做筆記的意義是什麼,筆記開始有適當的歸類收納,不是散亂一團,也不是過度分類。回應阿德勒中的概念,怎麼樣能做到剛好而不是過與不及。於是我這段時間逢人就介紹最近使用Heptabase的心得、提到三支前導影片如何讓我對於「知識」有了好感,也說說Alan的生涯故事,熱愛程度足以當品牌大使了吧。XD
還有這些優勢
故事都說到這裡,後來我當然是魔法小卡刷起來,訂閱了Heptabase的服務。這套軟體有一點跟Notion很大的不同是,在個人使用上資料可以儲存在自己的硬碟當中,我自己是把儲存路徑設置在Google Drive中。(可惜我在這裡沒有什麼折扣碼可以跟你分享,哈哈。)
訂閱服務的過程中還發生了小插曲,當時在猶豫要以個人帳號或者品牌帳號訂閱軟體,後來因為考量Heptabase的底層邏輯比較偏向回到「個人知識與經驗」的解構建構,因此最終我選定用個人帳戶購買,不過信用卡不小心在兩個帳戶上分別被扣款,不得不說客服處理速度之快,假日的當天就回信告知已經幫我退刷了。過了很久之後,也在Heptabase的非官方社群中發現很多人都有受到類似超神速客服的經驗。神速到大家開始討論這個人是不是都不用睡覺(?
—
最後來説説進入高效率的心流時光
進入了高效心流時光後,島之再造品牌的打造速度以倍數增長,明明同樣只有我一人,效果卻如此不同。搭配上AI輔助,一切有了視覺可見的進展。雖然過度使用工具反而是一種傷害,就像我前面所提到一直寫筆記的人是真的認真或者只是種逃避面對失敗的手法呢?另一個角度,對於像我這樣一直以來喜歡學習卻不一定是很擅長真正內化知識的人,彷彿是鑽木取火的原始人突然得到打火機一般,看見了新世界,我很喜歡這次因為選對工具打造高效工作的經驗,與你分享。
—